自1993年迎來第一家德資企業入駐,江蘇太倉目前已有250多家德資企業,由江南小鎮成為全國聞名的“德企之鄉”,“精密機械制造”和“汽車零配件制造”兩大特色產業尤為亮眼。2016年1-10月,太倉市德資企業進出口總值達到16.46億美元,同比增長3.19%,對地方同期進出口總值貢獻率達到18.2%。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是南京海關下屬太倉海關23年以來的服務與堅守,始終將服務轄區德資企業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的重中之重。
精準查驗“效能化”
對于一些精密機械制造企業而言,運輸過程與貨物裝卸的操作精度要求極高。如果在碼頭查驗中心開拆查驗,極易造成貨物損壞。對此,太倉海關在加強風險研判和控制的前提下,完善機制,加班加點,積極開展“門到門”查驗已有10多個年頭,有力克服了這一難題。
通快(中國)有限公司長年從德國等地進口機床生產設備,貨物的裝卸必須由技師操作專業設備才能完成。太倉海關在核實貨物情況后,第一時間決定實施“門到門”查驗,在貨物完好的情況下及時驗放這批貨物,解決了企業的后顧之憂。
過去10年間,通快(中國)有限公司在中國的銷售總額年平均增長26%。公司負責人介紹說:“我們的目標是將太倉總部建設成為通快亞太區的生產、研發和服務中心,太倉海關為我們提供的優質服務,讓我們信心倍增。”
匯總征稅“批量化”
作為全球范圍內汽車行業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應用領域高精密產品與系統的知名供應商,2015年,舍弗勒大中華區銷售額達到了19億歐元,同比增長23.5%。汽車行業進口零件數量大、批次多,海關推出的匯總征稅模式對于汽車業可謂是“雪中送炭”。
今年1-10月,舍弗勒公司申報了進口報關單7614票。按照以前逐票征稅放行模式操作計算,就算企業每10票報關單申報支付一次,在不出現差錯的情況下也需辦理數百次。但在匯總征稅模式下,他們僅需在每個月第五個工作日之前集中辦理1次就可完成全部通關手續。采用匯總征稅模式,企業的經營成本得到了節省,同時可以大大減輕相關各節點的工作量,節省了寶貴的人力資源。
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關務劉杰對此深有體會:“自從采用了匯總征稅模式,我們的通關費用大約降低了60%,通關效率也得到大大提高。”今年1-10月,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進出口總值達到6.2億美元,同比增長8.2%。
調研需求“常態化”
自1993年起落戶太倉的德資企業不斷增加,90%的德資增資擴產。德資青睞太倉的原因,與各政府部門長期形成的良性互動關系密不可分。為了進一步精準對接轄區德企的具體需求,太倉海關堅持主動服務,讓下廠調研、現場辦公、座談交流成為常態。
今年1-10月,太倉海關持續推出“服務外企重點項目推進月”、“‘提速、減負、增效’關檢合作百千萬”等系列走訪調研活動,開展座談會、業務講座10余次,回應梳理企業需求近20項;召集轄區企業舉辦aeo認證工作宣講會,鼓勵德資企業積極申請成為認證企業。
與此同時,太倉海關還積極開展德資企業發展調研,發放問卷調查176份,并撰寫《太倉德資企業發展調研報告》,對德企后續發展過程中的產業融合、政策優化疊加等方面提出新思路。
食品飲料機場進口代理報關兩種情況廣州海關查獲“偽裝”油船走私進口燃料油案大連海關力保石化產業鏈發展昂貴的“家具”“十一五”綏芬河口岸監管進出境貨運量3312.4萬噸青島海關查獲攜古生物化石出境案判斷鋰電池和充電寶不作為危險貨物運輸的條件上海海關為2011年上海電視節、電影節物資提供通關便利